路径依靠视角下的国内城市住房改革

点击数:662 | 发布时间:2025-08-15 | 来源:www.lcyxlm.com

    摘要:中国的城市住房改革,与东欧等转型国家不同,是一种“渐进”式的。 通过“土地用有偿化”改革,使土地进入了流通范围,带动了房产业的进步,以此来解决住房短缺和住房市场化问题。 通过用路径依靠的视角,可以认识到住房改革中的政策选择虽然解决了不少问题,但其产生的自我强化机制,也会干扰到住房改革能否进一步深化。

    关键字:住房改革;路径依靠;风险。

    住房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范围, 也是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。

   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,从分房到买房,从“租公房”到“住私房”,从低租金到高房价,住房改革都在沿着市场化的预定轨道运行。 通过中止福利性分房、实行市场化,住房近况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,据统计,到 2011 年底,国内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了 32.65 平米,比 1978 年增长了 3.87 倍。 但在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,国内也出现了房价的大幅上涨、土地财政等局面(毛中根、陈志勇等),住房不平等情况加剧(胡蓉,朱晓源等),这类都是在改革之初未能意料到的情况。 所以值得深思的是,什么原因决定了中国住房改革的路径轨迹?

    假如说改革开放以来贯穿一直最大的实质是什么的话,无疑是转型。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,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,最开始的南斯拉夫、匈牙利,到后来中国、俄罗斯。 住房改革自然也在其列,但各国在初始规范环境(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)一样的状况下 ,后来的改革路径 、改革结果却相差巨大。 新规范经济学觉得这是 “路径依靠”(Path De|pendence)的问题,“路径依靠是对长期经济变化做剖析性理解的重点”。 借用这个工具,来认识中国进步路径的特殊性和难题,应是下一步深化城市住房改革的基础。

    1、住房改革的路径与节点。

    中国的城市住房改革始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, 根据洪亚敏的总结,整个改革过程可以分为“试点售房”“提租补贴”“以售带租”和“全方位推进”四个阶段,虽然四个阶段内部的住房政策各异、常常调整,而每个阶段之所以会出现微调,重点还是要解决住房资金的来源与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的问题。

    整个住房改革进程也与经济进步脉络是有关的,“试点售房”

    时期(1979~1985),国内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大约在 10m2,但城镇人均收入在 1985 年也只有 739 元, 这样的情况下住房非常难靠个人解决,单位和政府应该发挥更大有哪些用途;但到 1994 年,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到了 3496 元, 这个时候的个人购买力显然有了较大的提高,住房政策也因而调整为更重视发挥个体力量的“以售带租”。 直到 1998 年国发[1998]23 号,取消住房实物分配,个体才最后完全融入了住房的市场,此时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 5421 元, 房产也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 这种“渐进式 ”的住房改革 ,并重视与经济进步相协调 ,是国内的住房改革的一大特点。 但对比同属“社会主义经济转型”的东欧和苏联, 发现各国住房改革的道路迥异。 也正如吴敬琏所讲的那样,“改革能否成功不只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最后目的 , 而且还依靠于刚开始选择的路径”;那样面对现在高房价、住房不平等加剧的现实,需要深思的是,什么路径的选择所导致目前的局面?

    这类原因理论上存在不少, 但与东欧等转型国家对比之后,可以发现国内住房改革中特殊的选择点,这便是“土地产权规范”和“经济进步模式”。

    2、住房改革对土地产权规范的路径依靠剖析。

    住房市场化的推进,最重要面对的问题便是土地。 作为一种稀缺资源,土地的流通并不如其它生产要点那样简单,倚赖在土地上面的买卖成本总是比较多,尤其是对产权和收益权的界定特别这样,这是每个国家面对的常见问题。 但在中国的城市住房改革中,土地的国有性质和土地供给者的单一性,在一定量上降低了土地主体之间的讨价还价,可以使土地开发商与土地供给者之间形成长期、稳定的买卖关系。

    回顾国内的土地改革规范可以了解,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有几项关键的政策颁布,如 1987 年的《中国城镇土地用税暂行条例》,这项政策开始对城镇土地的用法者征收成本,并规定这类成本中的 60%留归地方财政用,之后的 1989 年《国务院关于出让国有土地用权批准权限的公告》进一步将需要报国务院批准的用地规模, 限定在了 “耕地 1000 亩以上, 其它土地2000 亩以上”。 这类“土地用有偿化”“土地审批权限下放”的政策对后来影响巨大,由于虽然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,但在实质当中,“审批权限”有哪些用途总是更大。

    目前的住房市场也是深受这种土地产权规范的影响,城市土地的产权虽然没发生改变,但不可以忽略的是,这也产生了两方面的不好的的后果。 第一,土地出让的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率愈来愈高,成为地方利益格局的组成部分,土地出让价格也随之不断攀升,住房价格也势必遭到波及。第二,中央的住房调控立场与地方的保财政收入立场开始交锋,博弈不断,最后的办法总是靠的是行政上的督导,实质成效怎么样又不能而知。

    从城市住房改革的经历来看,这类土地产权规范为国内的城市化,房产市场的崛起贡献巨大,但进步到一定量之后,不可防止地也会产生利益结构的固化, 改革的路径也变得狭窄,住房改革也与土地规范牢牢地结合在了一块,形成了国内城市住房改革的特征。 就是在“土地用有偿化”之后,土地产权的利益格局便在“住房市场化”中的有了特别的地位,也形成了住房改革对其的路径依靠。

    3、住房改革对经济进步模式的路径依靠。

    来自于自己利益的计划,中央和地方对于房产的政策常常会有分歧, 但局部上的分歧并不会干扰其在整体利益上的一致性,这个整体便是经济的增长。对于中国经济来讲,长期以来依赖的是“投资”“消费”和“出口”所谓的“三驾马车”。这三项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决定性力量,但这三个原因之间有哪些用途并不同等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同。 这种差别在一定量上是各自属性所导致的,出口依靠于海外的进步形势,所以变化各年份之间变化比较大,消费愈加依靠于刚性需要,相对也比较平稳,唯一可以控制的便是资本的投资, 这可以通过各级财政预算与支出、税收政策的调控进行引导。近些年来,伴随国际经济的常见衰退,货物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持续走低,使投资有哪些用途愈加明显。

    在“重投资”和“保增长”如此的背景下,住房改革和住房建设非常难维持着自己的福利性,房产业成为了两级政府谋取经济进步的工具。 而且房产投资一直比较平稳,占社会总的固定投资比率大体上保持 20%左右。 但对于现在的住房问题来讲,房产投资的相对平稳会产生哪种影响呢? 应该说,在产能肯定的状况下, 投资的多寡并不可以对最后的产出导致决定的影响,但现在的住房刚性需要仍旧比较大的状况下,如此的情况并不有益于住房问题的解决,只能导致住房问题的平稳化和结构化。

   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, 住房问题的解决最后还是要更多的靠“住房投放 ”,但现在在 “土地红线 ”的重压下 ,房产商抱怨没土地,国家拿着“保护自然资源”的大旗,地方:一方面,从土地开发商那里得到收入;其次,又在群众的呼声下抱怨着土地开发商的“黑心”。 于是住房问题便衍变为了两条线:一是“民意线”;二是“经济线”,在“民意线”那里,中央和地方从保护资源、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,减少房产市场的热度,又调节购房者内部之间的分化,这条线也是明线;中央、地方与房产之间的经济纠缠又很难分了解,利益的划分已经成为了一种格局,这条是暗线。这也就使中央既成为了利益有关者,又是裁判,这种相互冲突的角色使政府有时去“救市”,有时又去打击“楼市”,最后的结果是,普通城市购房者没从中得到便宜,但最后却达成了整体经济的平稳增长。

    4、总结。

    在规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当中,对路径依靠的剖析总是侧重于对其影响原因的剖析,路径依靠也并无优劣之分,但在现实的住房改革当中, 路径依靠可以使国内完成了住房市场化的目的,但也会会产生一些阻滞的原因,如固化了以“土地”为核心的利益格局,影响住房改革的深化与革新,甚至陷入锁定(Lock|in)的状况。

    住房改革至今,很多的规范安排,有的只不过满足当时的需要,或者说是实惠行事,这在现在的住房政策范围还有不少的影子,这类影子可能不少已经成为了改革的限制性原因。 假如要对住房范围的改革进行深化, 就需要要在改革的路径上进行革新。下一步改革的着力点,应该在解决住房的公平问题、住房市场化和住房保障规范相结合上,做出更多的变革,这是城市住房从经济进步的棋子回归到社会福利的题中之义。 □参考文献:

    [1]国家统计局。中国统计年鉴 2012[M].北京:中国统计出版社,2012.

    [2]毛中根,林哲。土地储备规范与房产开发:兼论地价与房价的关系[J].上海经济研究,2005,(08):58|63.

    [3]陈志勇,陈莉莉。“土地财政”:缘由与出路[J].财政研究,2010,(01):29|34.

    [4]胡蓉。市场化转型下的住房不平等:基于 CGSS2006 调查数据[J].社会,2012,(01):
    126|151.

    [5]朱晓源。中国城市住房情况与住房不平等[J].商业文化(学术版),2010,(02):
    137.

    [6]道格拉斯·诺斯。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[M].上海 :三联出版社,1991:50|100.

    [7]成思危 (编 )。中国城镇住房规范改革 :目的模式和推行难题[M].北京:民主与建设出版社,1999:103|155.

    [8]吴敬琏。路径依靠与中国改革:对诺斯教授演讲的评论[J].改革,1995,(03):57|59.

  • THE END

    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,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
专业院校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©2018-2024 国家人事网(https://www.zbxggc.com/)
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-1

  • 国家人事网微博

  • 国家人事网

首页

财经

建筑

医疗